RAM指内存,实际应为SRAM;ROM指存储器,实际应为Flash的主存储区。RAM和ROM是keil5里的命名。

RAM:RAM又称随机存取存储器,存储的内容可通过指令随机读写访问。RAM中存储的数据在掉电时会丢失,因而只能在开机运行时存储数据。其中RAM又可以分为两种,一种是Dynamic RAM(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),另一种是Static RAM(SRAM,静态随机存储器)。

ROM:ROM又称只读存储器,只能从里面读出数据而不能任意写入数据。ROM与RAM相比,具有读写速度慢的缺点。但由于其具有掉电后数据可保持不变的优点,因此常用于存放一次性写入的程序和数据。

Flash Memory:由于ROM具有不易更改的特性,后面就发展了Flash Memory。Flash Memory不仅具有ROM掉电不丢失数据的特点,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数据进行更改,不过价格比ROM要高。ROM(STM32就是Flash Memory)。

开发遇到的问题: + ROM空间不够:软件功能太多,编译出来的bin镜像过大,无法进行A/B分区,从而无法比较安全地进行OTA升级 + RAM空间不够:移植了cJSON库,但是当json数据比较多的时候,如果RAM空间不够,是无法通过Print将json数据转换为字符串的,因为转换过程会malloc分配堆内存

下载的代码就存储在Flash的主存储块中,具体代码占用多少字节可以在keil编译完成之后在Output窗口中查看: Program Size: Code=84044 RO-data=4268 RW-data=1832 ZI-data=22728 以这为例: + ROM占用的空间=Code + RO-data + RW-data + RAM占用的空间=RW-data + ZI-data

可以通过 .map 查看占用的 Flash 和 RAM 大小(keil5种,在Project窗口双击下项目目录即可打开)

Code 是代码占用的空间大小。 RO-data (Read Only):是只读常量的大小,如const型。 RW-data (Read / Write):是已初始化(但初始化值不为零)的可读写变量。 ZI-data (Zero Initialize) :是未初始化 / 初始化值为0 的可读写变量。 (keil编译器默认是把你没有初始化的变量都赋值一个0)

程序占用的ROM的字节总数,就是bin文件占用内部Flash的大小。 + 为什么ROM中还要存RW,因为掉电后RAM中所有数据都丢失了,每次上电RAM中的数据是被重新赋值的,每次这些固定的值就是存储在ROM中的。 + 为什么不包含ZI段呢,是因为ZI数据都是0,没必要包含,只要程序运行之前将ZI数据所在的区域一律清零即可。包含进去反而浪费存储空间。

MCU执行过程是先将RW从ROM中搬到RAM中,因为RW是变量,变量不能存在ROM中。 然后将ZI所在的RAM区域全部清零,因为ZI区域并不在Image中,所以需要程序根据编译器给出的ZI地址及大小来将相应得RAM区域清零。ZI中也是变量,同理:变量不能存在ROM中。 ROM中的指令完成了这两项工作后C程序才能正常访问变量。否则只能运行不含变量的代码。

启动文件startup_n32l40x.s中配置了局部变量、递归调用等使用的栈空间,以及malloc动态内存申请使用的堆空间:

Stack_Size      EQU     0x00001500
Heap_Size       EQU     0x00001200